从小学升入初中是学习生涯的转折点,也是阶段性跨越。和小学相比,无论是知识容量、课程难度以及对自主学习的要求,初中都有很大不同,加上孩子逐渐迈入青春期,生理和心理变化显著。
小升初阶段,孩子通常会遇到哪些主要问题?家长和老师们又该如何处理?来自一线的班主任、心理专家和学校管理者,从多个层面支招,帮助大家顺利跨越小升初。
1.结合兴趣制定可行目标,避免迷茫
【困扰】 自我定位偏差、生活节奏混乱。
【支招】 去理想化,增加集体归属感。
【案例】小学时,小西成绩好,家长和老师都对他期待较高。可一进初中,他就像“霜打的茄子”,同学一个比一个优秀,让他倍感压力。小西觉得“自己好渺小”,原本计划好的初中生活也难以适应。他总在想,自己的位置在哪里呢?
郭凤(青岛启元学校专职心理教师):升入初中是新起点,但是这个起点并不等于零。大家会和小学的状态相比较,期望值也可能高于现实情况。面对陌生环境,不管学习成绩好坏,大部分学生容易出现心理落差,对老师同学、对所学科目,甚至是对食堂的饭菜等方面,必须经过去理想化的过程。升入初中后,学生还将面临时间管理的挑战。不仅是作息时间要调整,课时也可能和小学不一样,有学生对学业难度不适应,花费时间多而影响到睡眠,上课时容易无精打采。
谢南燕(西安经开第一学校副校长):自我认知出现偏差,生活节奏混乱,不仅会带来适应上的困难,还会降低人的自我效能感。这一时期,父母不要过度焦虑,也不要再给孩子增加负担,此时教师的干预显得尤为重要。可以通过组织集体班会,让孩子对学校环境、初中、学业等有一个基本了解,指导孩子结合自己的兴趣或志向确定一个目标,既可以是短期目标,也可以是长期目标,关键是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在很大程度上避免迷茫或焦虑。
张银(南京市金陵中学岱山分校七年级班主任):学生到新班级,没有被关注,容易产生消极状态。我建议,孩子们转变态度,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新集体的生活:多参加班级组织的文艺活动,或者积极投身于班级服务中,这都是增加归属感的好方法。对家长来说,孩子出现迷茫、焦虑情绪时,要以鼓励为主,不能总把“别人家的孩子”挂在嘴边,少谈成绩,多谈方法,让孩子获得来自家长的支持,增强信心。
2.从学习习惯初步养成到内化成为自觉
【困扰】 科目增多、难度增大,学业遇阻。
【支招】 做好学习动机、学习习惯、学习能力衔接。
【案例】初一的地理课上,小强又“放飞自我”了。上课时,老师要求课堂笔记要序号化,小强随意地画了几笔。他心想,反正是副课,学不好也无所谓。当晚,因为没有认真听讲和记笔记,小强实在想不起来课堂都讲了什么,作业格式又是什么,犯起了难。
谢南燕:在小学的基础上,初中增加了政治、地理、历史、生物等科目。大部分孩子容易走两个极端,认为政治、历史需要死记硬背,地理、生物很难学。小升初衔接要做好学习动机、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衔接。小学生的学习动机一般是比较直接而近期的;而初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则逐渐向间接、远期的方向转化。初中生的求知欲、兴趣不断增强,并且日益趋向持续而稳定,家长和教师要因势利导帮他们逐步形成对学习的负责态度。学习习惯包括预习听课、做笔记、做作业等内容,小学重在良好习惯的初步养成;初中则要求学生将学习习惯内化,成为一种自觉行为。学习能力衔接,即初中学生的表达能力、感知能力、识记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与小学阶段相比较处于定型前的快速发展阶段。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在课堂上应更重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值得提醒的是,政史地生教师要做好教学设计,趣味与知识并重,课堂上给孩子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将教学任务进行分解,每节课内容设计不宜过多。对于重点知识的突破,应由简到难、递进式推进,保护好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郭凤:除了科目增多、难度加大导致学生在学习上适应困难,大家还忽视了小升初在学科体系、学习习惯、学习策略、评分标准等方面的衔接。各种版本的教材,初中教材和小学教材体系框架上始终存在差异。作为受教育对象,学生更是被动的接受方,适应快慢基本靠小学的基础和个人的悟性。如果在这两方面都薄弱,却依然延用小学的学习方案,那在初中的学习就会举步维艰。
我建议,教师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接纳他们在学业上的差异,关注他们的优势方面并给予肯定,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打下基础。同时,要对初中的学业特点、学习方法、学习目标等方面做必要的说明和澄清,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唤起学生对初中学习的兴趣。此外,教师要多元评价学生,不要将学生分类对比,让学生看到自己更多的潜能部分,相信自己具有能力适应初中学习生活。
谢南燕:值得提醒的是,许多家长对于考试分数的认知,还停留在小学阶段,成绩一旦低于九十分,就开始怀疑孩子学得不好,甚至怀疑老师。对于家长来说,要避免过度焦虑,加强家校沟通,相信老师,不要急于购买教辅资料,避免让孩子进入知识误区。
3.同伴关系是孩子情绪的主要来源
【困扰】 原有人际圈打破,人际融入困难。
【支招】 以积极方式引起好感,被新集体悦纳。
【案例】小蓝比较内向,小学的好朋友都没和她分到一个班。放学时,她看到昔日的好朋友和新同学走在一起有说有笑,心里很不是滋味。她勉强跟在旁边,听他们聊天自己也插不上话,感觉自己很多余。
郭凤: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非常重视同伴关系和来自于他人的评价。升入初中重新分班后,原有的人际圈子被打破了,每个同学都要在新集体中和新同学建立关系。有的同学表现出被动、退缩、融入困难;有的同学表现过于积极而四处碰壁;还有的同学极度讨好却收效甚微。顺利融入集体,迅速交到新朋友会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初中生活。师生关系也是影响新生适应的重要因素。有的学生会因为对某个老师的偏见,而放弃某个学科的学习,不能和老师进行良性沟通,出现青春期特有的对权威的挑战和叛逆,这也给初中生活埋下很大的隐患。
张银: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人的个性也千差万别。怎样快速融入新集体,被新集体悦纳呢?我建议,大家以积极的方式引起同学们的好感。比如同学跌倒时的一次援手、同学遇挫时的一次抚慰等。有的同学为了引起同学的注意,故意在班级发出怪声或者做出一些搞怪的动作“哗众取宠”,殊不知,这不但不会吸引同学的注意,反而会造成反感。大家要学会倾听,寻找与同学相同的兴趣点。共同兴趣会拉近与新同学的距离,增加彼此的话题,让沟通更顺畅,同伴关系也更容易建立。大家还要坚持自我,不要在集体中迷失。有的同学为了能被集体接纳而产生讨好型人格,或者为了与同学有共同的话题,而去沾染某些不良嗜好,这些都应该得到重视。
谢南燕:有人说,婴幼儿时期妈妈的话最重要,小学阶段老师的话最重要,中学阶段同学的话最重要,由此可见中学阶段的同伴关系至关重要,它可以说是孩子情绪的主要来源。作为班主任,必须对此有清醒的认识,良好的班级氛围就非常重要,教师要善于发现班级存在的生生矛盾,可安排若干“安全观察员”,让他们为维护班级和谐氛围助力。
4.注重话语方式,及时提供情感支持
【困扰】 亲子关系出现对立,正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开始跟父母争夺控制权。
【支招】 “教练”变“陪练”,注重话语方式。
【案例】放学后,明旭和同学讨论当天的数学测验,因为聊得太投入而错过了回家的公交车,到家比平时晚了半个小时。一进门爸爸就叉腰等在门口,铁青着脸质问明旭,放学跑哪玩去了?为什么不赶快回家写作业?看着爸爸,明旭觉得委屈,泪水就在眼里打转。
郭凤:上了初中,正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开始跟父母争夺控制权。如果父母一味强调自己的正确性,不信任孩子,孩子的叛逆心就会越来越强烈,这会给适应新学段带来很大阻碍。因此,家长要管理好自己的期待,控制好自己的焦虑指数,这样才能在孩子需要的时候,提供有价值的帮助。家长还要关注孩子真实的心理状态和需求,及时觉察孩子情绪的变化并给予安抚。在培养孩子独立能力时,家长协助孩子做好时间规划。“双减”政策的推进尤其考验学生的自学能力。家长要转变参与孩子学业的方式,敢于放手让孩子亲自体验学习的过程。高压控制,事无巨细“碎碎念”适得其反。沟通态度和话语方式在亲子互动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长要及时提供情感支持,传递信任和正能量。
谢南燕:孩子升入中学后,家长一定要明确角色定位,由原来的“教练”身份变成“陪练”身份,更多地去倾听孩子的心声,接纳他们的情绪,对他们的部分观点给予认同和肯定,并提出合理的建议,建立起和孩子有效沟通的渠道,比如定期召开家庭会议。
张银:青春期的孩子独立意识增强,渴望挣脱父母的束缚。因此,家长们要学会放手,让孩子逐步自主安排自己的学习与生活。当然,这种放手也并非全放,还需要家长们“暗中观察”,通过孩子穿着打扮、交友谈吐等细节,捕捉信息。比如,孩子突然喜欢照镜子,在意自己的外在形象了,此时孩子也许产生了青春期的萌动。再有,对孩子所交的朋友,家长也要有所了解,青春期的孩子极易受同伴影响,因此家长要在暗中了解孩子所交朋友的品行,以防孩子交友不慎,误入歧途。同时,家长们还要增加对孩子生活上的关心,每天与孩子聊聊学校的生活,多聊开心的事,活跃聊天的气氛;也可问问孩子在学校遇到的困难,帮助孩子寻找解决办法。对孩子的学业,不能只唯分数论,“双减”政策普遍推行,学校测试减少,家长不能为了孩子的成绩盲目地给孩子买各种练习资料,增加孩子的负担。一厢情愿地“为你好”,只会让孩子更加反感。(光明日报记者 陈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