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县中学校是山西有名的历史悠久的中学,初名新兴中学堂,其前身为清代的秀容书院。
早在明代嘉靖11年(1532年),忻州即有书院(此书院之确切名称尚待查考),设于忻州州学之内。秀容书院建于清乾隆40年(1775年),地址即明弘治5年(1492年)以前州学之旧址,即旧文昌寺寺院的西边,即今城内秀容巷第一职业中学校内的戏台院、前宫院、后宫院(这三个院即原来的文昌寺院)之西的那些院子,可见地方并不很大。“文革”前住过忻中或忻师的人都还见过那个刻有“秀容书院”四个金色大字的牌楼门。之所以叫秀容书院者,因秀容乃金、元文豪元遗山的故乡,金、元的秀容也就是清代的忻州。到民国年间,忻中一间房门上还挂着乾隆某年忻州知州汪本直为书院书写的一副木刻对联,联曰:
雨露不滋无本草 风云须化有鳞鱼
书院是为习举子业而设的学校,当然远不是近代意义上的学校了。按光绪6年《忻州直隶州志》所记,书院每年除正月、十二月不课外,其余时间每月初一、十一、二十一为斋课,十六日为官课(即官府对书院学生的定期考试),十七日为诗赋课。
书院领导人称山长,专管本院教学工作。《荆湘近事》云:“五代蒋维东隐居衡岳,受业者号曰山长。”这大概是“山长”一词的最早来源。《元史》:“书院设山长。”山长遂成正式职称,但学者行文时则通称“某人主讲某某书院”。秀容书院历任山长今可考者有崔嶫、薛河东、赵宗先、董宇炜、郝椿龄、米毓瑞等六人。
自1895年甲午战败后,废科举、兴学校越来越成为我国有识之士的共识。光绪27年(1901年),清政府鉴于军事上屡遭失败,不得不对传统的教育制度进行改革,于是下了允许各省及州、县书院改设学堂的谕令。当时的忻州知州较为开明,他似乎看出科举制度已近末日,便于光绪28年(即1902年)壬寅,把秀容书院改建为新兴学堂,此即最早的忻县中学,也是全省乃至全国最早兴办的中学之一。
按学堂第二任监督贾耕的《新兴学堂暑假开学记》,书院改学堂一事为“高郡伯首导其先途,提倡开通”。这就是说,主持和提倡这一改革的是当时忻州的高知州,也就是高凌霄。学堂何以取名“新兴”?这除了“新兴”一词本身所含有的佳意外,跟忻州的地理历史沿革不能没有关系,因为忻州一带是东汉(从建安20年起)、三国(魏)时的新兴郡,而新兴郡的治所就在忻州。不久,新兴学堂改名为新兴中学堂,在辛亥革命前又改名为忻州中学堂。
书院改为学堂,其最大的变化是教学内容的变化,也就是学生所学课程的变化,特别是增设了数、理、化等自然科学课程(当时把这类功课谓之西学),一改过去只是读经讲经,学做八股文,以预备科举考试的那一套学习内容。这当然是一种划时代的改革,是顺应时代发展、合乎世界潮流的一大进步。从此以后,在忻州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才开始有了近代意义上的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