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办完曹老的后事后,南通市领导多次劝阻曹老家人,希望将这笔积蓄留下改善家庭生活或资助后代上学。记者了解到,随丈夫在西藏工作30多年的王慕乔,是一名企业退休人员,待遇并不高,但面对善意劝阻,她还是坚持遵从丈夫遗愿,“我的退休金够用了,生活不会受到任何影响,请大家放心。”在昨天的捐赠仪式上,王慕乔再次表达了自己的心声。
据悉,这个寄托着一名老援藏干部对青藏高原至深感情、对家乡故土无限眷恋的慈善基金,将用于资助在南通读书、品学兼优但经济困难的西藏籍学生的求学就医等。
老人遗言“不占用墓地”,实行了生态葬
春暖花开,博物馆内的慈善树记载了曹旭老人的爱心,而在南通生态故园墓地的“鸿福园”内,有一棵桂花树则陪伴了曹老的最后一程,更见证着一位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怀和崇高品格。
眼下,这棵约2米高的桂花树正在煦暖的春风里吐绿抽芽。树根处,埋葬的正是曹旭老人的骨灰。树前没有墓碑,更没有名字。曹老也是这片墓地第一个实行生态葬——树葬的逝者。“连装骨灰的罐子也是环保可降解的,几个月后和逝者骨灰一起溶于泥土,没有任何痕迹。”南通市公墓管理处处长蒋敏健说。
王慕乔告诉记者,曹旭很早就给家人定下规矩,自己去世后不放鞭炮、不烧纸钱,更不许占用墓地,也不留骨灰。3月27日,老曹遗体火化后,骨灰伴着花瓣被埋入树下。就连政府奖励的3000元生态葬奖金,家人也随即捐给了公墓管理处。“他一生就是这样,生活简朴,从不愿麻烦别人,对自己和子女要求却很高。”老人去世后换的衣服,也没买新的,而是王慕乔将丈夫的旧衣服找出来洗干熨平后换上的。
南通市桃坞路44号院7栋101室,是曹旭离休从西藏回到家乡后一直居住的地方。走进房间,就像是走进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很难想象这是一名副部级离休干部的家。房门、沙发、床、椅子、书桌等家具摆设不仅式样老旧,而且油漆剥落、破旧不堪,后来贴上的墙纸也已开裂,有的房间还弥漫着一股霉味。王慕乔说,房子原来还漏雨,后来修缮了一次,就一直住到现在。领导也曾问过曹旭要不要换房子,住的更舒服些,他说只要不漏雨,能住就行,不再给组织上添麻烦。
和家里的陈旧设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书柜里许多崭新的报纸和杂志。随手翻开,大都是关于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期刊,“他去世前,只要身体允许,就经常坐在书桌前,看西藏方面寄来的许多资料。那片雪域高原,是他永远放不下的牵挂。”王慕乔说。
半生献高原,在西藏工作长达38年
格桑花盛开在广阔的青藏高原,花朵虽不起眼,生命力却最顽强,历经风吹日晒却愈加灿烂。这是曹旭老人在西藏时最喜欢的花儿。一朵朵格桑花,如曹老一般高洁顽强,如他一样默默盛开在高原,吐露芬芳;一朵朵格桑花,也见证了这名汉族干部为建设西藏洒下的汗水和留下的赤诚——
曹旭在抗日战争中参加革命,1941年8月入党。在党的教育培养下,他不怕牺牲、出生入死。1959年西藏平叛和建设,都需要一批干部支援西藏工作。身为南通市委副书记的曹旭接到任务后,便义无反顾地安置了7岁和3岁的孩子,和爱人一起远赴西藏,全身心投入西藏的两个文明建设。先后担任那曲地区分工委书记、地委第一书记,自治区党委常委、组织部长,自治区人大副主任等,直到1997年离休后回到家乡南通。在西藏工作时间长达38年。
援藏期间,第一任妻子王竞平因发高烧昏迷,那曲地处高原,医疗条件差,又没有氧气设备,最终因急性高山昏迷症献出了年仅33岁的生命。1966年,王竞平的妹妹王慕乔被姐夫的援藏精神深深打动,放弃家乡的工作,主动来到西藏,和曹旭结合组建新的家庭,两人相濡以沫度过了52年。
在捐赠仪式上,南通市市长韩立明动情地说,曹老的善举不仅为慈善之树“添上了新叶”,更让人们对老人奋斗的一生有了更深感悟。“在他身上,充分展现了我们党艰苦奋斗、一心为民的优良传统,生动诠释了共产党人对党忠诚、无私奉献的优秀品格,体现了一名老党员关爱后代、倾心育人的大爱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