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古称秀容,汉初,高祖刘邦偏师冒进,被困白登山,七日七夜始突围,马不停蹄,一路狂奔,过浑河,越雁门,到一隘口,发现后无追兵,始松一口气,庆幸死里逃生,躲过一劫,方欣欣然,于是将此隘口赐名曰忻口,又见前有一城,四周层峦叠嶂,近处一马平川,水草丰美,望之心情舒畅,索性一并赐名曰忻州。
忻州处南北要冲,历来为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拼死争夺的地方,各民族由此往来冲杀,相互融合,形成独特的风土人情。
到了金元时期,一个元好问便可以让忻州人骄傲一万年,《摸鱼儿·雁丘词》一句: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敢说是震古烁今,穿透无数风霜雷电,血雨腥风,披肝沥胆,直指人心!
再有元曲四大家河曲人白朴,一曲《天净沙·秋》: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一扫写秋必悲,逢秋必愁的俗套,给人以神清气爽,赏心悦目之感,确为神来之笔。
有清一代,在走口外的洪流中,忻州人也不例外,也许是走西口变幻莫测,艰难困苦吧,于是撕心裂肺、如泣如诉、声泪俱下的二人台走西口便应运而生。
忻州有一个地方剧种叫北路梆子,在内蒙和张家口一带很有市场,北路梆子的特点是尾音拉的很长,长到你心痒痒,牙痒痒,但老辈人听起来却是回肠荡气、酣畅淋漓,可以立足开胸,一展胸意!
忻州一带走口外,不像晋中一带的人是长途贩运做买卖,而是肩挑背驮,张箩子钉盘碗,修秤做筐,打铁钉掌造风箱,凭的是手艺吃饭,所以走街串巷,异常辛苦。不能大富大贵,勉强养家糊口,长此以往,养成了节衣缩食,精打细算,鸡毛蒜皮,斤斤计较的习惯。许多村庄世代为业,专注一行,逐渐形成了一条精巧细致的产业链,但也造就了一大批背井离乡,颠沛流离,往来穿梭的手艺人。口外苦寒之地,不适合安居乐业,于是他们年年来回奔波,乐此不疲,辛苦大半年,冬来回家过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是一批最早的侯鸟人。
清道光咸丰年间,有一个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伟大人物,五台人习惯叫徐松龛,外人多称徐继畬,他一部《瀛环志略》,开一代风气之先,实为中华民族的不朽英雄。
民国年间,山西出了一个政治强人阎锡山,他励精图治,埋头苦干,终于将山西建设成了旧中国仅次于大上海的繁华富足之地,因为忻州五台河边是阎锡山的老家,所以得风气之先,教育文化相当繁盛,人们眼界开阔,思想前卫,投笔从戎者渐多,理想主义者盛行,直到现在,各行各业人才辈出,尤其从政者盛众,便有地杰人灵之说。
忻州做为古战场,最惨烈的战争不外乎忻口战役,骄悍的日本人从卢沟桥一路杀来,狂妄自大,不可一世,不想在崞阳、原平开始便遇到了强劲的对手,一方倾尽全力,势在必得,一方坚贞不屈,誓死捍卫,日本人在此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顽强抵抗,并且往往是腹背受敌,穷于应付,后方供给困难,狼狈不堪,中国军人的战略战术在此次战役中发挥的淋漓尽致,要梳理十四年抗战史上最惨烈的战斗,忻口战役可以说是一场旷日持久战况空前的搏杀,她真正拉开了全民抗战的序幕,同时也是国共合作抗战最成功的典范,写中国抗战史,忻口战役值得大书特书,彪炳史册。
忻州仿佛是山西的一个缩影,表里山河,人文荟萃,地形地貌千姿百态,瓜果梨枣丰富多彩,是举世闻名的小杂粮之都,凡能数得上的农作物,在忻州几乎都能找到适合生长的气候、环境和土壤,正因为如此,忻州十四个县市,每一个地方都各具特色,语言、文化、风俗习惯各不相同,甚至脾气性格也一目了然,泾渭分明,东六县和西八县仿佛是两个世界的人,就好像当今世界的东方人和西方人一样,饮食习惯,待人接物,为人处世截然不同,令人好生奇怪。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忻州的地界上表现的雄宏壮丽,美不胜收,所有上帝的奇思妙想,无不在此处点化渲染,每一处美景,无不是神来之笔,超凡脱俗。
说到底,忻州这个地方,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交通也方便,是一个最适合养老的地方。尤其五谷杂粮异彩纷呈,各种野菜比比皆是,生活节奏不紧不慢,人情世故淡泊恬静,茶不盛行,酒不盛行,烟不盛行,棋不盛行,凡事不热情,不执着,不强求,不赶时髦,不追新奇,不慕豪门,闲适、温婉、自我,不在此处安居乐业,真的是有些吃亏。
如果有一些雅兴,不妨去看看摔跤,听听八音会,在忻州地界上,说不定哪一个其貌不扬的普通百姓,就是一个身手不凡的摔跤高手,甚至也是一个管、笛、笙、箫、胡样样精通的行家里手,所以街头巷尾,会有许多好听的故事等着你。
要是把忻州放在世界上,怎么说呢?面积吧相当于以色列,人口呢,和阿尔巴尼亚差不多,比蒙古国还要多许多。
忻州,好一个清秀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