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飘香,农民小康。端午节期间,阳高县管家堡村曾经的贫困户师占可谓“日进斗金”:每天生产、售罄4000余个粽子,日赚2000元。不光是端午节期间生意火爆,师占平时日产日销粽子600个,月收入9000余元。
粽子一年四季都在销售,端午节前后更是迎来销售高峰。大同市的粽子多数产自管家堡村。在管家堡村,靠粽子走上小康路的不仅师占一家,全村110多户贫困户都靠粽子“摘帽”。粽子产业富了贫困户,也成就了这个专业村。阳高县管家堡村包粽子的历史由来已久,从清代开始,祖辈就以卖粽子为生,后代代相传,包粽子卖粽子让村民喜尝致富甜头。
决战贫困以来,如何让管家堡村180户贫困户脱贫奔小康,镇村干部不约而同瞄上了粽子这一好产业。为触动贫困户,干部们不仅从思想上引导,更从资金上激励。镇里出台政策,凡依托此产业增收3000元以上的贫困户人均奖励300元。同时,村里吸收全部贫困户,成立了专业合作社,抱团闯市场。先后引进了粽子包装设备,延长产品保鲜期;兴建“前店后厂”的生产销售基地,实施标准化生产;注册商标、在公路显著位置安装广告牌,扩大宣传;发挥电商、经纪人作用,促进销售。一系列的举措,让管家堡村做粽子的户数发展到了200多户,其中贫困户占到了五成多。粽子销售半径达100公里,且供不应求,全村卖粽年收入高达1600多万元。
这些天步入管家堡村,几乎见不到闲人。家家户户都在忙碌着包粽子。粽子花样繁多,黑米粽子、江米粽子、黄米粽子……村支书师宏祥介绍说,端午节期间本村包粽子的人手远远不够,邻村来打工包粽子的多达四五十人。而本村的包粽高手又走进了大城市赚大钱。贫困户熊莲靠一“粽”之长,成了大同市区包粽的技术专家,二十来天的务工收入近万元。
管家堡村粽子产业的发展不是一枝独秀,而是春色满园:推动了端午民俗文化的发展,随粽子销售的端午符制作,让村里赋闲的老年人赚上了零花钱;拉动了黑小米、黍米种植面积的扩大,其中新增黑谷子种植面积200亩,每亩比种植普通谷子多收入400元,并随着规模的日渐扩大,将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又一旱地主导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