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顺县北耽车乡实会村的一个车间里,几十名妇女正在紧张地忙碌着,伴随着缝纫机的“哒哒”声,一条条围裙、一件件枕套很快在她们手中缝制完成。“自从村里开办了这个扶贫车间,我也能在家门口上班了。”45岁的申支平说,现在自己一个月能挣2000块钱左右,不仅可以照顾老人和孩子,还能贴补家用,两全其美。
车间本是个工业概念。然而,在平顺,它却成了勤劳致富的代名词。众多与众不同的“扶贫车间”,成了许多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希望。
针对农村留守贫困妇女就业难、增收难问题,去年以来,平顺县采取“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的办法,先后赴北京、上海、深圳等发达地区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引进龙头企业建成“扶贫车间”20余个,带动1000余贫困人口就业,蹚出了一条引领群众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实会村‘扶贫车间’占地面积约100平方米,主要负责加工围裙和枕套,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平顺县北耽车乡党委书记王腾告诉记者,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北耽车乡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主攻方向,积极引进优秀的劳动密集型企业,采取“企业+扶贫车间+贫困户”的模式,直接把车间建到村头,让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实现挣钱、持家两不误。2018年7月,实会村就率先成立了普惠民生服饰有限公司“扶贫车间”,让贫困户实现在家门口赚钱的梦想。
“如今来打工的村民越来越多,原先的厂房空间有限,只有20台缝纫机,现在我们又增加一个车间,新添了20台缝纫机。”在“扶贫车间”里,实会村村委会主任靳文刚正在查看围裙质量是否合格。他告诉记者,普惠民生服饰有限公司供应原材料,并解决后期销售工作,“扶贫车间”只负责订单加工,“这个月我们已发货4000余件,现又接了5000件的订单,这‘扶贫车间’成‘小康车间’了。”
“一人稳定就业,全家脱贫致富”。走进北耽车乡湾里村“扶贫车间”,醒目的标语提振致富的信心。“首先,我们得知道机器各个部位是有什么作用?在操作过程中又会遇到哪些问题……”车间内,厂家正免费为村民进行电动缝纫机操作培训。2018年8月,湾里村党支部书记刘秀堂了解到邻村实会村办起了“扶贫车间”,于是在乡政府的帮扶下,也建立分车间进行加工。
目前,实会和湾里两村的“扶贫车间”共吸纳留守妇女和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100余人,王曲、安乐等村已完成车间选址工作,北耽车村“扶贫车间”也在紧张筹备中,预计所有车间正常运营后,可带动周边劳动力300余人就近就业,人均年收入达1-2万元。
“农村很多贫困户是因病因残致贫的,他们缺技能,又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也不适合长期外出务工。通过开办‘扶贫车间’,让他们在家门口就业,离家近时间灵活,又可以兼顾家庭和工作,实现了工作挣钱两不误。”平顺县扶贫办副主任赵惠明说。
借着“扶贫车间”的政策东风,平顺县将更多企业与贫困村“联姻”,不仅解决了“务工”与“务农”兼顾的问题,更让昔日“农忙围着田头转、农闲守着牌桌转”的留守村民,转变成务农做工两不误的“两栖农民”。如今,越来越多的贫困户,在“扶贫车间”里受益,逐步脱贫,走上了小康之路。(刘婷婷 杨柳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