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汛以来,我省暴雨不断。尤其是7月9日以来,出现了范围广、时间长、强度大的暴雨天气。实时监测数据显示,6月1日8时至7月16日8时,全省平均降雨量达到135.9毫米,与历年同期相比偏多35%。17日当天或还有大范围强降雨,大同、朔州、忻州、太原、阳泉等地的部分地区有中雨,局地大雨,并伴有雷暴大风、短时强降水等强对流天气。同时,临运盆地的部分地区迎来35℃以上的高温天气。今年缘何暴雨频发、雨季提前,记者就此采访了省气象台相关专家。
据介绍,我省夏季降水主要受副热带高压影响。如果其位置偏北,外围暖湿气流和来自中高纬度的西风槽前冷空气交汇,将带来强降水。7月9日至12日的过程性降水,就与第8号台风“玛莉亚”残余环流沿着副热带高压外围输送,与北方冷空气相遇,带来稳定型降雨有关。7月13日至14日出现在晋城和长治的强降雨,依然与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北,主雨带北抬有关。而由于地处副热带高压外围,7月15日至17日全省自西向东再次迎来中到大雨,局地暴雨或大暴雨。进入7月中旬以后,副热带高压脊线逐渐北抬,主雨带进一步北移。我省处于副热带高压控制的区域,将会迎来高温晴热天气,而在其外围的区域,依然有强降水。
气象专家提醒,暴雨能否造成灾害,暴雨强度和持续时间是最基本的致灾因子。如果50毫米的雨量均匀分布在24小时内降落,相当于每小时雨量2毫米,人们就会感觉是比较柔和的细雨。但是,往往暴雨是一定区域内的短时间强降水。这点在我省表现尤为明显,尤其是近年来局地短时强降水呈趋多态势。如,7月15日至16日,沁县、原平、古县、永和、文水、临县等地出现每小时大于20毫米的短时强降水。那么,当暴雨发生以后,地形、地貌、地理位置和江河分布等地理环境就成为影响灾害发生的重要因素。我省地处黄土高原,在暴雨的作用下,最易诱发山洪、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