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城居民从我做起,选择公共自行车作为出行的交通工具,减少污染。
“我们要树立治污的决心,要加强监管、依法加大监督力度,要注重科技手段的运用,要注重利益引导,抓住关键点,针对性解决……”在刚刚闭会的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上,省人大常委会委员杨增武提出了这样的意见。
本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关于2018年度全省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与研究处理2017年度报告审议意见情况的报告》。针对报告中的相关问题,常委会组成人员就加大环保投入、加强环保监管、污水治理等方面提出了意见。杨增武的意见只是其中之一。
严格依法治污,避免“一刀切”
发展与环保都是硬道理,既要发展又要注重环保,对山西来说确实难度很大。
“目前,秸秆还田缺少技术和手段,不利于农作物病虫害防治,进而导致农药滥用。秸秆焚烧发电,农民运送成本高于发电厂的收购价,导致秸秆焚烧发电难以维持。农作物根茬、经济林树枝无法还田。我省禁止秸秆焚烧标准高于国家标准,而我省耕地地势不平坦,不便于回收利用。”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刘本旺提出,“强行禁止秸秆焚烧,在实际中难以实行。为此建议,政府予以专门、专项的技术和资金支持,避免简单粗暴执法。同时,环保执法过程中,严时不要过严,松时不要太松,应该常态执法,避免人为的、随意的、不公正的执法。”
省人大常委会委员韩怡卓说,在经济和环保双重压力下,要借“大讨论”契机,下大力气扭转短缺经济时代的落后思想,牢固树立新的环保理念,严格落实2018年出台的禁止秸秆焚烧的地方性法规,加大执法力度,政府也要加大投入,帮助农民解决秸秆的出路问题。
省人大常委会委员李高山则认为,治污环保是山西发展必须跨越的坎。建议继续加大环保工作的力度,保持一贯性,提高科学性。不能忽紧忽松,不能简单化、一刀切。对涉及千家万户群众生活的事情要统筹考虑、及早安排,不能顾此失彼。
省人大常委会委员乔光明说,我们出台政策,要实事求是,既不要一刀切,也不要总想着一步到位,要根据实际情况分步推进实施,避免出现像“煤改气”过程中,配套措施没有跟上导致老百姓受寒受冻这样的问题。
省人大常委会委员杨志刚认为,需要在依法治污、科学治污、精准治污、铁腕治污诸方面加大力度,同时建议建立重罚重奖机制,不应该重罚轻奖。
加大投入力度
省人大常委会委员李俊林说,要加强科技攻关,为减少污染、治理污染提供政策支持,要加大固废综合利用的科技投入,加大支持力度,提出具体措施,真正做好科学治理环境污染工作。
省人大常委会委员郝权认为,要解决好环境污染问题,让老百姓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无害的空气。环保工作的比较,要横向比,和近期比,而不能仅仅和历史比。因此,他建议,加大宣传、投入、制度建设、惩处力度,对今后的措施要往实里抓。
“各级政府加大环保的投入,加大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的投入,解决好环保投入不平衡的问题。有关清洁取暖改造政策资金,由于大同、朔州、忻州这三个市未能获得中央的清洁取暖改造补贴资金,省政府应统筹考虑,从政策和资金上对大同、朔州、忻州三个市给予倾斜支持,缓解基层困难。”省人大常委会委员李栋梁提出如此建议。
加强成因研究,从源头上治理环境污染
省人大常委会委员袁进提出,加强我省大气和水环境污染的成因研究,重视影响大气环境的能源结构和产业布局调整的顶层设计,为制定省域大气环境改善的长期战略提供依据。同时,重视河流生态环境退化严重状况评估,加强河流生态环境系统治理修复与标准体系研究,制定我省河流生态治理修复的长期战略。
还有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建议,在河流源头及周边区域加大退耕还林等措施的力度,增加活水的供给。同时,在日常环境保护和治理中避免简单化和一刀切。
“要进一步加大对城市污水的源头治理,加强城市污水收集、入网、净化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从根本上解决城市水污染问题。空气污染问题的根本原因是经济结构、能源结构问题,要进一步加大技术投入,在能源革命综合改革上发力,真正实现转型发展和高质量发展,从根本上解决空气污染问题。”省人大常委会委员董岩提出这样的意见。
加强监督,不留死角
这几年,我省高度重视生态环保工作,下了很大功夫,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压力依然很大,困难仍然很多。
省人大常委会委员于亚军建议:继续加强环保督查和执法检查力度,应采取突击检查的方式,不提前告知被检查单位,特别是对城乡接合部、城中村和城边村,要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同时,在城乡接合部等人口密集的地方增设监测点,便于及时掌握我省空气质量。
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王继伟认为,在噪声污染方面,应增加监测点,从保障休息的角度,应当通过时间段控制等手段对噪声加以改进。
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张锦建议,增加第三方环保监测机构,同时加大对第三方监测机构的监管力度。
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卢晓中建议,做到全方位监督。目前几个相关条例均已出台,但还存在条例落实不到位的问题,说明我们的监督不到位,处罚不到位,需要我们在监督方面狠下功夫。
“环保是一个系统工程,希望能够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大力度,通过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监管的有效性,利用科技的手段来达到监督到位、不留死角的目的。”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刘美这样认为。
借鉴外来经验,加大科技治污
环保涉及到山西发展,环境压力是山西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需要通过发展来解决。如果在环境问题上采用过于生硬简单的办法,反而会制约和限制经济发展,对缓解污染也未必有效。
省人大常委会委员韩怡卓认为,向京津冀地区学习,委托科研机构认真分析我省大气污染的主要成分和产生原因,一些重污染企业和产业应当坚决关闭和退出,摆脱短缺经济思维。
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王联辉提出,借鉴国外老工业国家发展与环境治理的经验,通过产业转型、优化产业结构进行转型发展,用科技的手段降低单位GDP能耗,开发利用新能源,减少石化能源的利用等环境治理措施需要多措并举,而不是简单禁止、关停。
省人大常委会委员陈继光说,要加大科技治污、精准治污力度,切实解决结构性、区域性、流域性等问题,确保2020年达到国家考核标准。要加强现代环境执法体系建设,依靠科技进步强化执法监督,提高执法效能,比如环境执法部门应当积极引入无人机、雷达等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