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旭春正在制作关公面塑。
提起面塑,很多人都不陌生,它是活跃在市井小巷里的手工艺品,是闹市庙会里最受孩子们青睐的玩具,从《西游记》里的“孙悟空”“猪八戒”等人物,到经典的卡通造型,用面做成的一件件艺术品,陪伴过几代人的成长。不过,你可能想不到,昔日里巴掌大小的面塑,也可以是“宏伟巨制”,用面做成的山西经典舞剧《粉墨春秋》的场景,唯美再现了舞台上的风华绝代;而在《大闹天宫》的面塑作品前,看着活灵活现的孙悟空和天上众神格斗的画面,你心中肯定会默默响起“敢问路在何方”的旋律。面塑的发展已经颠覆了你以往对它的认知,而今天要讲的,就是面塑手工艺人胡旭春的奋斗故事。
因为喜欢面塑,胡旭春从一名厨师,成长为可以传道授业解惑的面塑老师;因为传承,他坚持在闹市开了一家面塑培训班;因为对面塑的坚持,他多年来频繁试验,改良面塑的材料配方,使得易碎、难运输的面塑作品能够走出国门,成为山西一张响当当的文化名片;因为大胆的创新,他创作的中国最大手工卡通面人,被评为“大世界基尼斯之最”。
17岁学厨时与面塑结缘
1985年出生的胡旭春,是吕梁离石人,初中毕业后只身一人远赴大连打工,开始学习厨师。起初,为了比别人赚到更多的钱,胡旭春报名参加了厨师雕花班,就是用各种水果和蔬菜,雕刻出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不过也就是一个“转身”的机会,改变了他的想法,让他对面塑艺术爱不释手。
“正好是在去教室的途中,一转身看到隔壁班正在上面塑课。老师拿着手里的面团,几下子就捏出了各种各样的小动物,非常逼真。”当年17岁的胡旭春看得入迷,趴在教室的窗户上看了好久,他想到了在自己老家,只要逢年过节,长辈们总会捏各种好看的面花,既能食用,也能当成一种观赏品。他也想到了集市上捏面塑的艺人,觉得能把这项技能学会,也能做个“厉害”的人。
胡旭春最开始接触的面塑,就是把面食做成形状各异的点心。当时的他年纪小,但做的东西总有一股灵性,也凭借这精湛的技艺,获得了不少酒店的青睐,要高薪聘请他当面点师。不过,胡旭春却很有主意,他认为不能把面塑局限于厨房里,应该把面塑做成一种艺术品。“下定决心后,我就开始四处拜师,去天津,去沈阳,只要大家说某一个面塑老师比较好,我就会想办法去拜师。”胡旭春说。
为了学习面塑,胡旭春真是下了功夫,比如:他在深圳学习时,有位面塑老师在传统捏制上特别有技巧,但老师有个要求,学生们只能看,不能在现场操作。学了半个月,胡旭春以为可以得到一些真传,可回到家里实操时却发现无从下手。于是,胡旭春再度从山西老家来到深圳,拜师学艺。白天,老师在课堂上教,晚上他就在出租屋里抱着面团练习,为了捏好每个细节,他前前后后跑了深圳四趟,去一次的学费就高达8000元。
不让老技艺丢在年轻人手里
回到山西,对面塑割舍不下的胡旭春继续储备能量,投身到太原老一代面塑传承人、人们常说的“面人张”张振明的门下,跟着师父开始学习。在这里,胡旭春学到的不仅仅是传统技艺,还有老一辈手工艺人的操守。“师父常说,自己的使命是传承,他很怕面塑失传,也时常告诉我们,不能让传统的老技艺丢在年轻人手里……”对于师父的教诲,胡旭春念念不忘。
张振明的话,就像一根针,扎在胡旭春的心里。就冲着师父这句话,他做出了一个大胆决定:到太原市最繁华的街道,开个面塑班,去教学生。
2005年,20岁的胡旭春用打工赚的所有积蓄再加上跟亲朋借的钱,在省城开化寺租了一间8平方米的房子,准备开一个面塑工作室。要知道,在繁华地段开店,对于创业者来说是件很“奢侈”的事情,周围很多店主都好心地劝他,“这房租多贵啊?你捏面人,一个月才能赚几个钱?不如找个房租便宜点的地方,何必在这呢?”面对大家的质疑,胡旭春并没有退缩,他的想法很简单,“开化寺,柳巷啊,这里人流量多大啊,再说了,这些都是年轻人聚集的地方,我不就是要向年轻人推广面塑艺术吗,待在这里最合适。”
在人潮涌动的闹市,这家充满人文气息的面塑小店正式开张了,很多人对此匆匆一瞥,谁也耐不下性子来学习这门手艺。一年过去了,小店入不敷出,用胡旭春的话说,如果不是父母接济早就关门了,最潦倒的时候,他甚至连吃方便面的钱都没有。“那会儿虽然难,也没想着放弃,因为觉得年轻,只要肯坚持就一定能成功。”于是,胡旭春想到了老一辈手工艺人所参与的最原始的赚钱方式——撂地摊。
只要是节假日,胡旭春就往公园等热闹的场地跑,如果遇上太原市以及周边有庙会,他总会骑着小摩托,去当地摆摊设点,虽然辛苦,但为了让更多人知道山西的面塑艺术,他始终坚持着。“起初,我做的面塑作品大多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山西历史名人,比如关公、尉迟恭、晋祠的铜人和仕女,想着把面塑艺术传播的同时,也把山西的文化元素传播出去。”渐渐地,胡旭春有了一部分收入,他的“野心”更大了,去参加省外一些城市的艺术品展销会,从北京到天津,再到深圳、广州和广西,只要能展示山西的面塑,他就会费尽心思地赶过去。
从山西的历史人物面塑“发家”,胡旭春开始把山西的美景、美物用面塑作品呈现出来,比如云冈石窟、壶口瀑布、五台山的白塔,这些大众耳熟能详的旅游胜地,在他的加工和创意中,成为了一件件精美的、可以让人保存的艺术品。“2013年,我迎来了人生中的第一单大生意,就是给一个企业定制企业文化墙,用面塑作品还原企业的生产流程。”用近十年的时间,胡旭春的努力换来了大众对面塑艺术的认可。除了摆摊外,他每周还要去幼儿园兼职,去小学代课,逐渐将面塑艺术带入了课堂,完成了他和师父向年轻人推广的心愿。这条路,他走得漫长且艰难,走得沉重却又幸福。
2011年,胡旭春的面塑作品获得第六届中博会工艺美术展示表演优秀奖;2012年,他应邀前往斯里兰卡友好访问,并现场表演;2015年8月,前往吉尔吉斯斯坦山西品牌丝路行第二站……渐渐地,胡旭春成为了面塑这一行业中年轻的手工艺人代表。2015年,他被山西省艺术职业学院聘请为该院美术系老师,专门教授学生们面塑技艺。当站在讲台上的那一刻,胡旭春的泪水夺眶而出,他完全没有想到,因为自己的坚持,能够成为一名老师。2016年,胡旭春和几位面塑同行,一起为山西面食节设计了名为“晋心宝宝”的面塑作品,这个身高2.11米,体重888斤的作品被评为“大世界基尼斯之最”。
老手艺要守得住更要换新颜
接触过面塑的人都会有同感,那就是面塑作品当下做出来特别唯美,可不久后面会变干、变裂,没办法长期保存。对此,胡旭春陷入了又一轮的挑战中,怎样才能让面塑作品变“结实”?老手艺固然要传承,但怎样才能更好地传承?
2011年,由山西华晋舞剧团创排的舞剧《粉墨春秋》登场了,著名舞蹈演员黄豆豆倾情加盟。那时,舞团的领导们就想着送给黄豆豆一件有山西特色的礼物,于是找到了胡旭春,问他能不能把舞者的形象用面塑呈现出来。首演后,大家把面塑作品送给黄豆豆时,他甭提多高兴了,可面塑毕竟是一件“脆弱”的东西,为了把这件作品带回北京,黄豆豆只好全程捧着这件面塑作品,即便是上了飞机,也一直抱着。从那时候起胡旭春就考虑,能不能让面塑作品变得“结实”一点?
众所周知,面塑就是用面和着蜂蜜等辅料做成的,易折、易脆是它的特点,也正因此,胡旭春设计的很多大件面塑作品都没有办法去省外乃至国外展示,即便是套着塑料壳子,在运输过程中的一个颠簸,都会让大件的面塑作品拦腰折断,这种“伤害”无法弥补。于是,胡旭春开始在面的配方上下功夫,既要解决面易脆、易干的问题,也想让其保持面本身的Q弹感。“就像做化学实验一样,要不停地把各种胶状的物质加到面里,然后做出来看效果,有时候为了试验,一天能用一袋面粉。”在屡次试验中,胡旭春终于找到了最适合的材料,那就是把乳胶放入到面团中,彻底解决了面塑作品易脆、开裂的特点。也正是因为配方的改良,山西的面塑作品成为“国礼”,送到了更多外国友人的手中。
时下,胡旭春有一件得意作品正在太原美术馆展出,这就是他和学生们为了高校毕业季展览而特意制作的大型面塑《大闹天宫》。该作品高2.22米,宽2.22米,厚1.7米,严格按照87版电视剧《西游记》中的人物来打造,无论是威风凛凛的孙悟空,还是怒气冲冲的天兵天将,从人物造型到服装,都真实再现了大闹天宫的场景。“这件大体量的作品也有很多创新之处。比如孙悟空身上的毛发,我们是用香烟过滤嘴里的毛毛做的,在花果山上竖立的旗帜,我们就用真正的布做的。这要放在以前,肯定会有人提出反对意见,觉得面塑作品就应该全用面来做,但是在我看来,这就是捏制技法和呈现方法的创新,只有给艺术品配上最为合适的材质,才能彰显真实。”此外,胡旭春还在展品中赋予了很多声、光、电等科技元素,花果山上的水帘洞,雾气缭绕,宛若仙境一般……
采访时,记者注意到摆在胡旭春案头上的一件关公作品。只见关二爷双眉紧皱,手拿青龙偃月刀,威风凛凛地矗立在那里,他身上的暗黑色盔甲似乎还发着金属的光芒。如果不去触摸这件作品的话,你或许会以为是青铜所制,但其实这是一件如假包换的经过创新的面塑作品。面塑正以全新的面貌展现着最为传统的技法,亦如胡旭春所言,“传统手工艺品,传承固然很重要,但要让年轻人守得住,创新更重要,这也是我们年轻手工艺人最重要的使命。因为,只有创新,才能让传统手工艺跟上时代发展,焕发新面貌,更加有尊严地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