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平市聚满园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发展纪实
山西聚焦视点网讯(赵顺来 韩全同)一个只有880多口人的王家庄乡弓家庄村,从2009年以来,在连任四届的村党支部书记马三万和村委主任赵升龙带领下,连年大打调整土地、建设蔬菜大棚的转型发展战役,坚持咬定目标不放松,砥砺奋进绘宏图。
蔬菜大棚大面积崛起的裂变效应,带来了农村全面振兴迈大步的兴旺景象。全村拥有365座蔬菜大棚,加上目前在建的70个春秋棚,200多个蔬菜种植专业户,成为忻州市蔬菜大棚规模园区第一村。合作社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农户变社员,参与合作社的生产经营。合作社内部明确的分工与合作,充分发挥了社员特长,使其各司其职,有力地整合了人力、土地等方面的资源,改变过去一家一户分散式经营的无序生产局面,提高了适应市场的局面。
闯市场,富了百姓。产业兴带来百姓富。赵升龙他们千方百计广辟途径,打开了蔬菜市场大门,实行地销、网销、远销、长途直销并进的销售方略,建立了辐射北京、内蒙、湖北、广东等6省、市、区以及港澳地区的销售网络。他们特别注重错季销售瞄空档,追求增值高效益。前段时间就有大型长途运销车队已将上千吨西红柿等直接投运江南大市场,可增值20多万元。目前全村从事蔬菜育苗、种植、营销、运输的有200多户,年创总收入可达1300多万元,经营户户均收入达6.5 万元。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3万多元,蔬菜收入占到65%的比重。村民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幸福感大大增强。全村进城买楼房、出门买轿车成为消费时尚,电脑、彩电、空调、电动车、太阳能更是实现了普及化。
学科技,育了人才。随着蔬菜大棚产业的崛起,全村掀起持续的科技热。多少位专家受聘来传授,多少次举办技术培训班,多少次技术大交流,多少次外派技术人员去取经,还有那蔬菜种植管理技术书籍、资料,成了棚里、家中的“座上宾”,使村里一批批技术型农民成长起来。实践出真知,棚中出秀才,外面有人来请教,都能讲出一套实用技术经验来,全村像样的技术型农民足有100多位。
当公仆、炼了班子。近10年的蔬菜大棚建设战役,对村“两委”班子也是一次较大的考验与锻炼,一个个支委、村委都扑倒身子,憋着一股劲儿实干。支书马三万和主任赵升龙倾注全部精力,在信息联络、技术引进,设施选购、开拓市场等方面呕心沥血,奔波劳碌,并在调整土地上各自带头调减了2亩承包土地。为了集中精力为大伙搞好服务,他俩又主动放弃了承包大棚的权益。上边领导问起,升龙总是笑说,“如果咱顾了作务自己的大棚,就会荒了干部服务的责任田!”领头人这样吃亏在前,乐于奉献,受到了村民们出于心底的点赞与拥戴。
讲文明,美了村风——伴随着经济上的欣欣向荣,追求物质富、精神富并建成为新时尚。村里建起了农家书屋、文化活动室和健身广场,组织了歌咏队、舞蹈队与健身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同时硬化村巷道路1.3万平方米,铺筑花岗岩彩砖3000平方米,安装铁艺栅栏700平方米,建设村周文化景观墙700多米,路旁植树500余株,安装太阳能路灯30多盏,又建起8个文化大照壁,成为省级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和忻州市炕围画非遗传承基地。特别是赵升龙从2009年1月以来一直坚持为村里老年人每天送一颗敬老鸡蛋,成为全市道德模范、敬老楷模,他近10年的榜样效应,使全村讲德孝、敬老人蔚然成风,和谐文明的甘霖滋润全村。
随着聚满园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品牌的不断升级,合作社又将目光放到更远的地方。以农业为根基打造多元化产业成为合作社奋斗的重点目标。
在这里,一排排日光温室大棚里绿意盎然,生机勃勃。让人想起了祥和静谧的农家乐。一座新生的农业园将要崛起,将拉动经济旅游一体化模式的发展。坐实了我市乡村全面振兴排头兵这一称号,是忻州市蔬菜大棚第一村,在打造自身发展之路上创造新辉煌!
(责任编辑:李建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