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县富商郜家
秦雁亭
清朝时期的忻州,商业已较发达,财东富商比比皆是。而忻商比较大的财东则以郜家、王家、张家、陈家、连家、石家、焦家为代表。其中双堡村郜家名列榜首,世人皆知。
起步与发展
郜家老宅南堡子鸟瞰图
艰苦创业 独辟蹊径
双堡郜家始祖郜铎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由朔州马邑县迁忻定居,农耕为业,缺衣少食。传至十世(清乾隆年间)郜怀琦、郜怀瑄、郜怀琛兄弟三人,不甘于贫困而走口外。他们见内蒙古萨尔沁地带(在包头东、萨县西)河渠交错,土地肥沃,便在此垦荒种植。由于前一年河水泛滥,两岸淤积了肥沃的土层,于是他们赊购了几斗黄芥籽,借了几匹马,用跑马撒黄芥的方法,在两岸种植了大量的黄芥。这一年大旱,其他地方几乎没有收成,但郜家却引水灌溉,偏得丰收,因此发财。随即,兄弟三人在归化城开设了六陈行(粮食酱醋加工)等作坊、货铺,又购置了大片土地。怀琦兄弟三人共同经营,达到了农商两旺。
意想不到的丰收改变了整个家族的命运。传到十一世,郜家已财发百万,完成了资金的第一次积累,并改农从商。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忻州知州李培谦倡议修文庙时,郜家自动捐银10O两资助文庙的修建,从此在忻州出了名。
经营有方 滚动发展
郜家人经营商业有胆有识,善理财,会管理,十三世郜辅周就是杰出代表。他幼年曾学商于忻州城的元复兴,聪颖好学,很有悟性。学成后,倾力商海,勤俭持家,积累家资约有白银10余万两。在清同治、光绪年间,有邢氏在归化城的钱铺将倒闭,他相机而行,立即出资收买归己,并任用邢氏原班人马开设义泰祥钱铺,结果连年盈利,收人颇丰。以后,他又于包头开设大义昌等西庄(经营皮毛)货铺,并逐年用滚动发展方法,在北京、天津、上海、兰州、凉州(武威)、甘州(张掖)、肃州(酒桌)、西宁、银川等地方开设分支店,从天津、北京等地办货发往陕、甘、宁、青等地,又从这些地方购买绒毛、皮张、药材运回内地销售。该店规模宏大,有店员90多人,收入相当可观,每股三年盈利白银万两左右。
与此同时,郜家在归化城还有钱庄玉顺泉、义泰祥、晋义祥,西庄天申恒、永顺和,布庄玉顺昌、玉顺源、玉顺诚,纸铺玉顺生;在萨县有杂货铺四合云、义盛恒,在包头有钱庄义泰昌;在丰镇有钱庄义源通、粮店同丰粮店;在太原有副食永盛泉、杂货铺怀德堂等。历经十多年的滚动发展,共结算回银两160多万。郜家出外经商,归化和包头是其重要据点,所设商号除在当地营业外,还专门从事大西路(新疆)、小西路(陕、甘、宁、青)以及内蒙古的批发商务。
着眼西北 动手东南
西北既是一个物产丰富之地,又是 一个货物畅销之地,郜家以货易货,双重牟利。郜家首先把石家庄、正定、蔚县、行唐、任县、获鹿一带的土布(当时大宗生活用品)抓住,大批收购起运到忻州,除在忻州销售外,其余分发至西北各地。一时,忻州居然成了“土布之路”,其他绸缎、烟茶、杂货等,也都由产地或京、津一带采购,既可选择良品,又不受中间剥削,在市场上颇占优势。在把东货运入“西庄”的同时,将收购的土特产转运出来。
所谓“西庄”,即专走小西路,销售布匹、烟茶等以及日用百货,收买土特产品。如在西宁收购羊毛、驼毛,在宁夏收购枸杞、黄芪、苁蓉等药材,在凉州、甘州、肃州、王爷府、正藩等地收购绒毛、皮张、甘草、鹿茸、麝香、发菜等,然后分类打包,由黄河运到包头,再由包头分发至各地。
立足忻州 先声夺人
在东、西物资商品流通过程中,忻州成为各地货物集散转运之地。由此,本地商业也得以迅猛发展。郜家商业虽发祥于外地,但其利润还是"水流千里归大海”,最后总要归回忻州来。从清朝以至民国,双堡郜氏在忻州所设的商号,账庄有元义诚、晋义诚、义丰祥、义和恒、同义祥、元复诚、永德诚、永盛恒、玉顺隆等9座;钱庄有义源厚、义源诚﹑义德恒、晋义兴等4座;布庄有庆义永、同盛永、晋义厚;货栈有永远店。从上可以看出:郜家在忻州以经营钱庄、账庄、布庄为主,经营布匹(土布)也是其所长,而经营钱庄、账庄则可见其财力雄厚。他们通过账庄对钱庄、货铺之经营进行调度,货铺大批进货,则钱庄支援货铺,货铺俟有余款,则由钱庄放账,调拨灵活,钱尽其用。同时,郜家在忻商号还发行凭帖,扩大资金,扩充财力,成为忻州事实上的首富。清朝号召富户捐献时,郜家财大气粗,出手阔绰,捐数相当可观。忻州财主,所谓郜、王、张、陈、连、石、焦,并非顺口一说,而是按照捐数多寡来排列的。这一捐献,郜家知名度大大提高,声势更加显赫,其信誉更是锦上添花,一听是郜家的买卖,即深信不疑。一般中小商号也以郜家马首是瞻。尤其是郜家商号发行的凭帖,人们视为是轻便的金钱,经常储存不动;而别家的则随进随出,有时还发生挤兑。郜家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是可想而知了。
经营策略
诚信为本 和气生财
郜家商业滚动发展,连号协作,资本雄厚,经营得法,主要奉行的是“诚信”二字,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具体表现在:一是以诚待人,说了算数,顾客信得过。郜家讲求儒家之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心为德,施之为行。"全店从上至下所有的人都推崇高尚的品德,并在具体行为中表现出来:不取非分之利,不收不义之财。重德、轻财、信念坚、理想明、作风正、事业成。二是货真价实,信誉第一。不论经营什么商品,郜家商店严把质量关。他们认为商品的质量就是生命,就是活力,就是信誉,就是效益,就是市场,只有物美价廉,货真价实,才能赢得顾客。所以,他们在商品流通中严把质量关,将一文钱一文货置于第一位,在讲求质量上做文章,在提高质量上下工夫,坚决反对弄虚作假,以次充好,提级晋档,哄抬价格等唯利是图的行为。即使是赔钱折本,也不能丢掉信誉,丧失顾客。因此,与郜家商号交往时本地或外地各商号,都凭信某某字号一句话,一张纸条即可办事。三是良好的服务态度。讲究和气生财,礼下求人,礼貌待客,服务周到。只要顾客一进门,商店人员就笑脸相迎,热情接待,有问必答,千方百计要把生意做成。有时,普通店员揽不住生意,掌柜的亲自站柜台也要把生意做成。
地当孔道 注重信息
忻州地当南北交通要道,内地和塞外的物资交流,大都要经过忻州。从清朝乾隆年间至民国初年,商业运输主要靠骡驮。南方的茶叶、丝绸,北方的土布、棉花、铁器等,大量地从忻州南部孔道石梯沟运到县城,再从忻州运往内蒙古和大西北各地。西北的牛、马、驴、骡及毛皮等物,再经忻口运到忻州城,然后再转运各地。所以忻州人到内蒙古、大西北和两广、苏、杭经商者,逐年增多。为此,郜家经商很注重经济情报工作。各地的采购每天不论远近,都要与柜上互通一封商品信息的函件,报告市场行情、货物销售与积存等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以便灵活经营。
对待同仁 利益均沾
在西北经商与其他地方不同,进草地,过沙漠,不独艰苦,还有危险。虽有商团护送,如遇大股土匪,亦不免出事。尤其是过沙漠,白天炒米凉水,夜间沙场露宿,需要半年之久,才能过去。人一有病,即有死亡危险。如遇大风,迷失道路,找不到水,会走不出去,人畜干渴而死,亦曾有过。所以郜家采用了顶生意的办法,使所有中上级成员,与他成了休戚相关的共同体,盈余的多寡均与自己有关,从而能够忠心耿耿地谋求业务的发展。
分号齐全 紧密配合
在账庄的监督下,有钱庄,有货铺,而货铺之中又有批发和零售。大批进货,则钱庄支援货铺。俟有余款,则由钱铺放账。调拨灵活,钱尽其用。所有进货,该批发的则直发京、津,坐庄推销;该内销的,则发各零售店,分配若定,适销及时。
发行凭帖,扩大资金 满清无能,竟能把发行货币大权旁落到商人之手。城镇商号都可发行凭帖。一张白纸,盖上几个商号水印,即可当作真金银用,可以购买农副产品和雇用工人为他们服务。而他们反而利用资金多,有力量,向用户赊销,年底结账,照例加息三分。真是无本生利,利上加利。
商号规章
郜家的商号由财东经理(掌柜)、顶生意(参股者)、店员、徒弟、小伙计组成。用人方面实行三年学徒制,店员到商店学商不仅要有介绍人,而且要有殷实店铺担保并立有文书字据。每到年关,各个商店都会有新店员补充进来,一-些不合格的旧店员被打发掉。一个小伙计能在三年中顺利出徒,那就意味着他已经历了三次严格的考查。这之后,他才能由一个“白吃饭、贴穿戴、没工钱"的试用生(俗称“住地方的”)转入到能赚几个钱的正式店员。再过几年,如果有上乘表现,才会有几毫的股份进入“万金账"(记录财东、伙友所占财、身股的账簿),顶上了“生意”。这种先试用、继伙计、后成员、顶生意、再掌柜的分设台阶、逐步晋升的办法,再加上能者奖、违者罚、劣者退的赏罚条款,使得从掌柜到伙计上下有别、长幼有序,令行禁止,步调统一,各尽所长,各负其责,浑然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劳资方面,商店一般三年与财东送一次清单,从而按股取得各自的利润。财东的股金称财股,掌柜与顶生意的股金叫身股。学徒工要取得顶生意的资格一般需要在商店干10年。三年一算账时,根据表现情况,生意有升有降。身股只受利益,不认损失,营业获利,身股与财股各按股分利,若有损失,则身股不负其责,如商店未获利,可享受应支。凡有身股者死亡后,按其劳绩酌留身股,整股可享受9年,破股可享受6年。记载营业资本以及财东、经理人、伙友姓名与其所占财、身股数目之账簿,谓之万金账。一般以营业开始立此账,亦有延迟一二年者。每届结账时,其营业欠余之分配都要记入本账。集股的商店,合伙债务若合伙人员中有实系无力偿还者,则由合伙人员按股分摊负担债务。
当然,郜家商店也列有许多“不准”。诸如:入店后规定无事不准出门,身上不准随便装钱,花钱要受监督,身上不准缝口袋,携带物品出店要受检查,出外不准乱说乱道等等。但严禁的只有三条:一是不准有偷盗行为;二是不准吸毒;三是不准嫖娼。一旦犯有其中一条,一经发现,立即卷铺盖走人,不论是大掌柜还是小伙计,绝不姑息迁就。
家族管理
严树家风
郜氏家族自明初迁忻以来,一直久居乡间,受淳朴民风的影响和儒学思想的教育,养成了淳厚大方、崇文重礼、守土爱乡、识时通变、勤勉进取的精神,并以此世代相传。先祖以“道在伦常,功在日用,于人近乎职分,于事准乎情理,功名其末也”奉以终身,立德修身,综理家政,其言传身教成为规范家人行为和生活的准则,逐步形成了良好的家风和严格的家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勤劳俭朴 家规严格
“勤以得之,俭以守之,勤俭二字缺一不可。"先辈老人常以前贤格言,教育子孙后代,要求家人以此为生活立身之准则。早年家境较好,本无生计之忧,家人们都热爱劳动。据当今健在的老人们回忆:象贤时代的家人,从长到幼,由男至女,都有各自的营生,各负其责,恪尽职守,没有一个游手好闲的纨绔子弟。后来家庭境遇不佳,大家庭解体以后,家人开始分流,苦活累活都能干,自强自立,从而顺利地渡过难关,建立起新的家业。
在多年的家庭生活中,郜家有过许许多多的规矩,成为家人行为举止的共同准则。其中最重要的有四条:一是不娶小纳妾;二是不嫖娼养妓;三是不耍钱赌博;四是不吸毒抽大烟。
百事孝为先
据其先祖墓志铭载:“父年高扶持需人,公昼夜弗离,便器皆亲涤。”其孝行一时传为佳话。后来他的长子修文晚年时,久病卧床不能自理,他身旁的两个儿子也效仿他们的祖父,整日不离左右,悉心照料,扶起扶坐,喂吃喂喝,数年如一日,直到寿终,在郜氏家族中,子女孝顺父母,媳妇孝敬公婆,孙辈敬重老人,这一优良传统世代相承,蔚然成风。
家庭和顺 友亲睦邻
郜家人多,关系复杂,既有祖孙、父子、兄弟等有血缘的亲情关系,也有婆媳、妯娌等非血缘又是一般家庭中难以处理好的关系。大家起居饮食常在一起,磕磕碰碰难免时有发生。前辈老人牢记家和万事兴的道理,未雨绸缪,经常教育家人要克已为人,互忍互让,挚诚相待,和睦相处。遇事多为他人着想,把方便让给别人。如今健在的老人们回忆说:几十年来,一大家子在一起生活,相处得融洽、团结、和气,彼此之间从没有红过脸,更别说吵吵闹闹。据碑载:先祖“好义博施,太宜人多赞助之”“宗族中有不能自立者,振给之。其家业中替,则力为扶植不使废坠”,“村南有山产松间十数年一伐,为村人补助。”后人“善承心志”,礼贤乡里。
注重教育 家庭教育是人生的第一课堂,十分重要。发富后郜家中的男人们都上过学,女人们也大都识字,因而父母就是启蒙老师。每一个小家庭,便是一个教学单位。其内容为:一是教识字,把常用和简单易识的字,用毛笔写在硬纸片上称为字块,每日教会若干人,后来能买到看图识字片,教起来就更便当了;二是对大点的孩子教写毛笔仿影子;三是讲故事教做人,给孩子们讲“曾子杀猪”、“孔融让梨”、“黄香扇忱”、“凿壁借光”、“悬梁刺股"等诚实勇敢、孝敬父母、勤奋好学的故事,使孩子们从小就受到如何做人的教育。郜家还根据家中孩子的情况,从外地聘请教师办起了私塾。私塾以学而优则仕为教学宗旨,先学《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千字文》,继而学四书、五经等。按照传统的教育方法,私塾重视写算,要求学生写仿,背诵珠算口诀和练习打算盘,为正式入学堂打基础。
郜氏商业的衰落
清末,郜家的商业开始萧条,经营日益困难,规模随之缩小,人员逐渐减少,除少数商号坚持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大多数在七·七事变前后就倒闭了。究其原因,一是后继乏人,缺乏远见卓识,经营失误。平绥铁路修建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对此,郜家没有认识到它是西北商业的一条大动脉,经营的河北土布运输未做改道准备。结果铁路运输业务被“集成”、“合顺”两家捷足先登。这使郜家土布生意受到致命打击。其他运输也受到“集成”、“合顺”的控制。外蒙(现蒙古人民共和国)自民国前后就一直闹独立,郜家对此漫不经心,直至民国13年郜家才加以注意,然而为时已晚,不到二年,就被重税把在“外蒙”的财产征光了。二是战乱频频,货币贬值,郜家财产损失惨重。三是郜家有个别后人不务正业,贪图享受,加速了衰败的进度。
新中国成立前夕,郜家商店已寥寥无几。经走访知情人郜秀林﹑秦彦平、卢占元、郜来治等人,在此将郜氏家族所办的部分商号的分布和迄止时间,规模及店员数量等列表如下,年代久远的已不能考,资本数额、年营业状况及资金使用情况大都亦不能计,但从中仍可以看出郜氏家族商业之一斑。
(来源:忻州记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