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评论员:做实“三个闭环”,防控就有定心丸
点击量:
发表时间:
2020-04-12
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令上海防控境外疫情输入的压力陡增。昨天,上海先后通报6例新增境外输入型病例,引发社会关注;前天,曾引发热议的国航CA936航班从法兰克福飞抵浦东国际机场,也牵动了许多人的神经。
市民对“外防输入”,无比关心,不乏焦虑,这是正常的。上海是全国最大的人员出入境口岸,人来人往本来就是常态,近期更成为各国人士入境、中转的热点地区之一。上海和上海口岸的特殊性,决定了这个“入口”不可能说关就关。接下来,每天还会有国际航班降落上海,还会不断有人入境上海,对疫情输入的防控将是持久战。对此,我们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保持一种高度警惕、如临如履的心态。
不过,有风险不等于一定会爆发,不等于一定会蔓延。比风险本身更令人担心的,是不敢正视风险、不能及时控制风险。既然对风险有所预期,当下也就不必过度焦虑,不妨把更多的精力放到具体的防控措施上去。
上海很早就将防控境外疫情输入风险视作“重中之重”。周六召开的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领导小组会议再度明确,要做严做实落地后专用通道分流排查闭环、“直通车”接送转运闭环、属地社区管控闭环,确保环环相扣、无缝衔接。如果说上海对境外疫情输入风险有预期、有预判也有预案,这三个“闭环”,无疑是最为重要的预案。如果要让公众放心,它们就应该是最好的定心丸。
传染病防控重在早发现、早隔离,相关的风险防控,关键也在“阻隔”二字,也就是尽最大可能堵塞漏洞、阻隔传导路径,形成密封而牢固的“闭环”。前阶段,“闭环管理”的思路,已经在境外疫情防控中得以采纳,并开始奏效。昨天公布的6个新增病例,通报中均有“入关后即被集中隔离观察”的说法。从近段时间媒体的密集采访报道,和一些入境上海的亲历者自身的叙述都可以看到,一位来自重点国家或地区的入境者,从入境伊始接受检疫、流调、筛查,到离开机场回程路上的接送或中转,再到最后回到家中居家隔离,或是接受集中医学观察,全过程均应在一个“闭环”中展开,尽最大可能杜绝风险因子的溢出。
这里有许多具体措施,比如检疫关口前移、100%流行病学调查、分类转运管理、提供封闭式中转接驳服务等,许多是在日常工作基础上“加码”的,有的更是从无先例的,为的都是把风险“截”住。如今,在挑战加剧的时候,做实三个闭环,并构成一个更严密、更高效的大闭环,是更高要求,有赖于多个层面的努力。
防控要奏效,体系的设计是基础,在相关流程上就要尽可能体现针对性和高效率。而到了实际运行,庞大链条上的各个环节,都要充分协同、相互补位,以求堵住缝隙。这里当然有各种难点。从外部说,守上海的“门”不只是守上海,要把闭环做实,不只靠上海一方的努力,还需要有关方面与兄弟省市的支持。而在内部,闭环的实际运转,终究要靠每一位工作者、志愿者的有效付出。他们处在各道岗位,面临的任务可能庞杂而琐碎,要承受的工作压力往往极大,有些耗时不菲,有些则要细致入微,有些还要应变各种突发状况。他们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和耐力,城市的“后台”又能否给予其充分的支撑,同样是决定成败的关键。
这样一套体系,倒逼我们在工作中更为细致、更注重协同、更能结合实际灵活应变,也倒逼我们拿出更好的制度、环境和舆论支撑——入境人士如有刻意隐瞒或虚报信息,当被依法追究责任,如何追究、如何惩戒、如何从源头预防,需要可行而有用的办法;许多人在遭遇的现实困难和不便,也要予以积极回应,因为这座讲规矩、有效率的城市,还是一座富于温度和魅力的城市……
可以说,“闭环”的很多方面,都是超越传统城市治理经验的,挑战不可谓不大。但不畏挑战、迎接挑战,当是上海的自觉。这座城市有所准备,也从来都有这样的底气和决心——既然做了事,就把它做好,做到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