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4日,在山西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洪堡示范推广基地,专家们对“抗旱强筋小麦新品种晋麦92号”进行现场实收测产。专家组认为,在今年“倒春寒”严重发生的情况下,这里的小麦采取常规生产措施,折合单产为420.3公斤/亩,实现了旱地小麦高产稳产,证明该品种具有抗寒抗旱性强、适应性广的特点。这也说明我省夏粮今年有望获得较好收成。
一年来,我省着力构建现代特色优势产业体系,农业供给质量明显提高。把推进城郊农业作为调整农业区域结构的突破口,出台《壮大新产业新业态加快城郊农业发展的意见》,从2017年地方政府债务资金中安排1.5亿元,支持城郊农业结构调整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通过生产+科技+加工+流通,建设162个高标准现代农业园区。按照全域打造、全产业链开发,实施玉米替代五大行动,发展杂粮、鲜干果、蔬菜、中药材、饲草作物等特色产业,粮经饲、种养结构更加优化,特色农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例提升至75%。在优化产品结构方面,大力开发功能食品,全省有60家企业被许可为保健品生产企业,相关产业生产总值约100亿元。实施农业标准化战略,去年“三品一标”获证产品数量年增幅达到36.6%,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总体稳定在98%以上,岚县马铃薯、沁州黄小米、大同黄花被评为全国百强区域公用品牌。
实施三大省级战略,打造农业创新驱动新引擎。我省加快建设山西农谷,今年围绕基础设施、科技、人才、财政、金融等十个方面,研究细化了26项具体任务,切实推动山西农谷建设成为深化农村改革的试验区、科技创新的示范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先行区;建设雁门关农牧交错带示范区,我省大同、朔州等5市36县列入全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建设范围,按照1/3耕地种草、1/3种粮、1/3种经济作物和“农牧结合、种养平衡”的原则,瞄准打造全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样板区的目标,大力发展粮经饲、草牧业,建设了一批肉羊、奶牛等产业集聚区和标准化养殖场;建设运城农产品出口平台,积极对接“一带一路”战略,举办山西(运城)国际果品交易博览会,扩大农产品出口,出台促进农产品对外合作实施意见,制定标准化果园技术规程,建成运城农产品出口检验检疫平台,创建20个国家级和16个省级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
强化要素保障,农业供给条件有效改善。我省把“补短板”作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重点在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创新、财政金融支持、市场体系建设等方面下功夫。近3年累计投资12.55亿元,完成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近100万亩,目前全省高标准农田达1050.69万亩,全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68.1%,超出全国平均水平约2.1个百分点。创建3个国家级、16个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组建科技创新联盟,年形成生物新品种50余个,产生新专利、新产品、新工艺100余项。在金融支持方面,通过设立基金、担保、贴息等途径,引导和吸引金融资本、工商资本投入农业农村,逐步形成政府投资与社会资金协同投入“三农”的格局。同时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扎实推进土地确权、“三权分置”、集体产权等各项改革举措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