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平:用生态环保理念指导春耕生产
“清明”前后,大地复苏,原平市的农民朋友像往年一样,开始了一年一度的春耕生产。然而今年的春耕生产与往年却有所不同,那就是农民在春耕生产中更加重视环境保护、更加注重生态与生产的和谐,用生态环保的理念去指导春耕生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旱作农业调结构。谁都知道山西十年九旱,过去农民讲的是“打井抗旱人定胜天”,可如今却讲的是调整产业结构顺应自然。就是旱地种谷子豆类等耐旱型作物,水地种玉米、小麦等高水肥作物,干旱山坡种些干果、水果,让土壤中的水份得以充分利用。为充分利用每一滴水,原平四维农机公司还发明集水覆膜点播机,在坡沟地种植谷子、糜子等作物时,铺地膜时中间会压出凹槽,一旦下雨,不管雨大雨小,雨水都会顺着凹槽流到作物根部被作物吸收,既减少水份蒸发,又充分利用雨水,一举多得。
——化肥减量改土壤。多年前,农民种地总认为化肥施得越多,农作物越能高产。因此连年累月增施化肥,造成土壤板结不透气,反而不利于农作物生长、农业丰收。近年来,原平市全面引导增施农家肥,化肥实行测土配方,全面减少化肥用量、改善土壤结构,同时增加秸秆还田面积,使土壤结构发生明显的变化。特别是养殖业的发展,为农田提供了大量的畜禽粪肥,经过沤制的畜禽粪肥成为农民种地的首选,上在地里既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又因肥效长而减少追肥环节,种地又逐渐恢复传统自然的生态方式。
——一穴多株借“风光”。合理密植能增产,但怎样“合理”,如何密植,最为关键的问题就是解决通风透光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会造成作物空秆不结籽,碰到刮大风倒伏。为解决这个问题,原平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全面推广“一穴多株”种植法来解决“风”与“光”的问题,将高粱、玉米等高秆作物传统的一穴单株,行距40公分、株距30 公分改为一穴双株行距80 公分、株距20 公分,这样每亩地的留苗可由4000 株左右提高到5000 株左右,由于行距加宽一倍,较好地解决了通风透光问题,再加上双株在生产过程中争“光”的效应,秆会更硬,抗倒伏更强,亩产平均增产300 到500斤,成为亩产2000 斤的主要种植模式。
——传统选种护鸟类。每年初春季节,是野生留鸟食物最短缺的时候。因此,春耕时节,农民在种地时散落在田间地头的种子,便成为类似麻雀、喜雀、乌鸦等留鸟的食物。可是这些年由于推广种子包衣技术,种子外面包上一层农药,这种在保护种子提高发芽率的同时,也会对拣食种子的鸟类造成伤害。这几年,随着农民的富裕,环保意识的日渐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不少农民宁肯少收几粒粮,也要保护鸟类,维护自然生态平衡,所以,那些传统的不经过包衣的种子又重新获得农民的青睐。
——秸秆打捆保蓝天。尽管玉米价格近年来有所下降,但原平市每年种植面积仍然超过60 万亩,是种植最多的粮食作物之一。然而每年春天,又是处理秸秆集中的时间。往年,不少农民在春耕前都会把秸秆搂在一起,集中烧掉。近两年,不但各级政府对于焚烧加强了管理,严格禁止焚烧秸杆,而且农民也日渐意识到焚烧秸秆带来的坏处,烧死树木,污染空气,影响人类健康,容易引发火灾……所以,今年春耕前夕,不少农民便把地里剩余的秸秆进行集中打捆,对外销售或留作牛羊饲草,既减少污染,保卫了蓝天,又增加收入,成为一种科学合理的秸秆处理方式。(来源:忻州日报。作者:曹申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