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山西省出台《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高等教育本科专业优化调整的指导意见》,对本科专业优化调整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山西省教育厅厅长、高校工委书记吴俊清在解读《指导意见》时表示,计划用3年时间将全省高校现有本科专业数量削减15%—20%,总数削减200个以上,并增设100个以上急需新兴专业。
据介绍,为深化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高校专业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山西省计划用3年时间削减全省高校15%—20%的现有本科专业数量,总数削减200个以上。
《指导意见》指出,将主要限制淘汰过剩低质错位专业,对全省布点较多、规模较大、近3年社会就业率较低、社会需求饱和的本科专业,原则上限制新增或调整撤销;对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不合格、生师比不达标、质量保障体系不完备、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的本科专业,原则上限制新增或调整撤销;对与学校办学目标定位不匹配、结构不合理,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脱节、招生质量不高的本科专业,原则上间招、减招、合并或调整撤销。
在对原有本科专业做减法的同时,山西省还计划增设100个以上急需新兴专业。
新增专业将集中在社会需求较大、人才紧缺的应用型专业。鼓励高校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社会建设和公共服务领域对新型人才的需求,积极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人、3D打印等对应的新型专业或交叉专业,填补山西本科专业的空白,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新兴学科专业人才的需求。
在人文社科方面,将以“文化传承创新”和“智库”的专业为核心,打造“决策咨询”专业特色;理工院校则主要面向山西省“十三五”战略性传统支柱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九大产业”,以人才需求的专业为核心,打造“新工科”专业特色;此外,农业院校、师范院校、医药院校也将面向当地需求,打造专业特色。
三指导意见仅供参考
据介绍,山西省本科专业优化调整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2017年12月至2018年4月,将启动首批专业调整、削减工作,计划调整、削减(撤销、停招或间/减招)本科专业总量120-160个,增设急需新兴本科专业60个左右,确保完成60%以上的优化调整任务。
2018年5月至2018年12月,开展第二批专业优化调整工作。对由于体制原因、历史原因形成的各高校之间重复建设的限制专业,作为山西省第二批调整和优化专业,进行减、合、撤的调整,优化全省专业布局。该阶段计划调整、削减(撤销、停招或间/减招)本科专业数40-50个,增设急需新兴本科专业20个左右。
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推进第三批专业优化调整工作。对于未进入前两批优化调整的专业,组织专家咨询工作组进行论证,继续进行分类调整。第三批拟调整、削减(撤销、停招或间/减招)本科专业数40-50个,增设急需新兴本科专业20个左右。
山西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李副主任表示,《指导意见》只是为高校设置专业提供方向,各高校仍保留专业设置自主权,目前尚未确定具体削减专业名单。
四专业调整招生、师资、评估都有考虑
高校专业优化调整,招生怎么办?评估怎么做?老师去哪里?财政补助怎么补?这一系列问题,这次会议也给出了“答案”。
调整工作力度较大高校要优先安排招生计划,调整工作进展缓慢高校要适当减少招生计划,对特色优势或急需特需的专业要保证足额安排计划,对间招或减招的专业要按要求核减计划安排,对停招或撤销的专业坚决不予安排。鼓励高校根据需求内部调控招生计划,前期按学科大类招生,进行宽口径专业教育,后期由学生根据市场需求自主选择专业,全面提高山西省高校分校分专业招生计划安排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前瞻性。
专业调整与财政补助联动。财政预算安排的项目补助资金和生均拨款要实现差异化分配,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对专业设置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招生情况良好、就业前景广阔的特色优势专业,根据绩效考核情况给予分类倾斜支持,大力引导高校科学合理调整专业设置,推动内涵式发展。鼓励高校统筹使用财政生均拨款支持本校优势特色学科建设。
建立健全教育评价制度,扎实推进管办评分离,委托第三方分年度完成本科教学合格评估、审核评估、专业评估及高校毕业生就业稳定性监测,并根据评估结果,引导高校推动本科专业动态调整,削减淘汰评估不达标的专业,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形成优势和特色鲜明的专业体系。
高校要围绕专业优化调整需要制定教师引进计划,新增用人计划要向特色优势或急需特需专业倾斜,减少间/减招的专业用人计划,仅限引进少数高精尖和急需人才,撤销和停招的专业原则上不安排用人计划。高校要平稳有序开展削减专业教师转岗工作,加强教师相关业务培训,引导教师在校内转岗。鼓励高校开展校际间教师互聘,对教学工作量进行互认。简化人事调动程序,推进高校教师队伍合理流动。
另外,每年山西省还将公布全省超过10个布点的本科专业和紧缺本科专业、就业率较低本科专业名单。基于大数据分析和专业人才培养国家标准探索建立专业预警机制;精准把握山西省产业行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动态发布相关数据和分析报告,增强专业设置的针对性和匹配性。